bd半岛官网-BD半岛·体育

bd半岛官网·“新乡贤”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摘要】乡村振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其中人才是关键。政府鼓励“新乡贤”回乡参与乡村振兴,缓解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新乡贤”作为传承乡村文明的重要力量,通过长期定居、短期服务、项目投资、返乡创业等参与乡村振兴;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有效治理、提升乡村服务水平等领域有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地方政府通过为“新乡贤”提供温馨的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挖掘“新乡贤”的潜力,激发“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新乡贤” 乡村振兴 回归方式 作用领域 【中图分类号】F323;D422.6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人才振兴是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关键,没有高素质人才的加持,则难以解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谁来建设村庄、怎么建设村庄等制约乡村振兴的种种难题。因此,引人引才引智,聚人聚才聚智,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当务之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鼓励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新乡贤”回乡定居,当好产业发展指导员、村级事务监督员、社情信息员、村庄建设智囊员,以弥补乡村振兴中人才匮乏的缺陷,可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善政良策。

  “乡贤”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古之生于斯之有功德于民者也,是之谓乡贤”,意指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为乡人所推崇、造福乡梓的德行高尚、德高望重的贤达之人。随着时代变迁,“乡贤”声誉日隆,涵盖范围更广,既包括生活在本乡本土、造福乡梓的贤士,也包括生活在外地、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当地名人。到了明清两代,“乡贤文化”被进一步强化,明事理、有威望、能决断的“乡贤”成为综合各方利益、调节乡村矛盾纠纷、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并且在社会上具有崇高威望。在行政管理层级多、中央信息传递到乡村逐渐衰减和弱化的中国传统社会,熟悉当地风俗人情的“乡贤”成为协助政府维持地方安定的重要力量,在促进乡村自治、民风淳化、伦理维系、乡土认同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成为联结政府和百姓的纽带。

  传统“乡贤”成为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追求和社会责任的实践者。为表彰“乡贤”、树立社会楷模,很多州县设立“乡贤祠”,书写乡贤、祭祀乡贤,逐渐形成了一种“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具有浓厚伦理色彩和道德教化功能的“乡贤文化”体系。“乡贤文化”既展现了一个地区真实、立体的形象风貌,也成为地方团结大众、弘扬正气、彰显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乡贤”的内涵焕然一新,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同本地乡土有联系的,有知识、有能力、视野开阔,并且掌握一定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本和数字信息资源,依靠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感召力,对乡村建设发挥建言献策、出谋划策,为乡村振兴作出重要贡献的社会贤达和精英,超出了传统“乡贤”的范畴,固谓之“新乡贤”。“新乡贤”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群体构成更加多元,各种类型的精英人才、技术能手、致富能人,离退休返乡的官员、教师、医护人员、军人、文人学者、企业家、海外华人华侨,甚至返乡大学生、在外打工经商的村民、数字网红等,都成为人民群众和政府认同的“新乡贤”。他们有的在当地生活、工作,有的虽然在外地工作但通过项目或其他形式回到家乡,为当地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无论是在本地还是外地、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只要能够为家乡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新乡贤”。这种多元、包容的群体结构,以及成长于乡村、在外拼搏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经历,既保障了资源的丰富性,又可以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正是因为新时代的“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乡贤”由文化现象的学术探讨转化为现实实践行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新乡贤”;2017年、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新乡贤文化”进行了阐析,在2018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专门提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就可能沦为空话。“新乡贤”基于“热爱家乡、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回归家乡参与乡村振兴,其方式可以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发挥“新乡贤”带来的“鲶鱼效应”,搅活家乡振兴的潭水,为乡村振兴带来希望。

  回乡长期定居,全职型参与乡村振兴。一些乡村在教育、医疗以及物质生活方面与城市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经过脱贫攻坚和国家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已经今非昔比了,乡村越来越成为人们养生养老、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人们向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时尚。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可以从长期的城市工作中脱身出来,到乡村定居,在享受宜人乡村环境的同时全职型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回乡短期服务,阶段型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一些“生于斯长于斯”的能人,因上学、当兵、出国、经商或到城市务工成才成功,仍然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魂牵梦绕,可以根据他们的特长和优势,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鼓励他们短期回乡,生发家乡的人气、地气和烟火气。“新乡贤”在家乡有祖业老屋的,可以通过整修配置完善现代生活设施入住;没有祖业老屋的,可以到村里租赁闲置的农房自己开设民宿或者农家乐,也可以租住到现成的民宿中,用休假的方式,夏天避暑,冬天过冬,候鸟式地回家乡献计献策,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

  项目投资服务,专项型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在外打工和创业经商成功的“新乡贤”有眼界、有魄力、善经营,有了自己的企业或产业,成为现代“儒商”。可以发挥这些“新乡贤”重乡情、乐奉献、讲义利的优势,鼓励他们带项目、带资金回乡,集中于乡村振兴所需的领域投资兴业、举办社会事业。引导他们深挖农村土地、环境、人力、产业、市场、文化等资源的多元价值和多重功能,充分利用本村闲置建设用地及附近各类园区,发展智慧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推进产销一体化,带动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他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挖掘农村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美丽家乡建设;引导他们以捐资捐物、项目包建等形式,参与村内道路、供水、供气、仓储物流、公共照明、养老助残、文化体育、地名标志等设施建设和管护。

  返乡建设家乡,主人型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新乡贤”中包括从家乡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务工和在外上大学的大学生,他们在外见世面、长知识、练市场,积累了经验,拓宽了视野,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返乡的回归方式,发挥他们的聪明才干。对于大学生,鼓励他们利用寒暑假、小长假、实习期,以家乡做基地、为标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家乡振兴需求,走百家、进百家、知百家,参与村情调查、村庄规划、项目策划、建设施工、艺术设计、文化传承、产品营销等事业发展,开展健康咨询、日间照料、技术推广、教育辅导等志愿服务,宣传推介家乡规划蓝图、优势资源、特色文化,讲好家乡发展故事,把论文写在家乡振兴大地上;对于从家乡走出去学成毕业的大学生,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兴业、到村任职;对于从家乡走出去的务工人员,鼓励他们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返乡挖掘和利用家乡比较优势,在家乡创业发展,带动家乡产业发展,繁荣家乡养老、托育、照护、维修等服务事业。

  经济能手、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等“新乡贤”往往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了如指掌,对父老乡亲的需求和秉性知根知底,只要想回乡、愿回乡,就能回得来、留得住;只要想干事、真干事,就能干成事、干好事;只要愿作为,就能有作为、大作为。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没有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就只是一句空话。有财力的“新乡贤”可以根据乡村的资源禀赋优势,在乡村中投资办厂,“强一(产)接二(产)联三(产)”,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养老养生业等,搞活乡村经济,吸纳就业,增加村民收入;有经营才能的“新乡贤”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把村民组织起来,盘活乡村中的土地和房屋等闲置资产,组建家庭农场、股份制合作社,带领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农村电商,把乡村中的土特产推销出去,增加农民收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新乡贤”,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带领乡亲们发展刺绣、编织、建筑、装修等民间传统产业,使村民们各得其所、各使其能。

  引领乡村文明建设。文明家风村风乡风,是乡村振兴的标志。“新乡贤”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广博的阅历,接受过现代文明的熏陶,很多人是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道德模范,本身就具有榜样的力量,社会资本丰富,在引领乡村文明建设领域中大有用武之地。针对乡村中天价彩礼、打牌、大操大办、攀比心理等陈规陋习和不文明现象,“新乡贤”可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挖掘乡村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乡村精神文明正能量,培育文明家风村风乡风民风,带头移风易俗,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村民能够形成共识、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凝心聚力实施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起一个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融法治、德治、自治于一体的有效的治理模式,形成一个良性、文明、现代的乡村基层治理结构,成为破解乡村“空心化”和逐渐衰败难题,建立秩序和谐的现代乡村的基础。“新乡贤”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者,可通过送法下乡增强村民的法治意识;发挥道德模范作用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挖掘乡村自身内生秩序控制力,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发展农村基层……“新乡贤”通过自身影响力,以持续不断的工作,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构建政府、社会、家庭、个人有机协同的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提升乡村服务水平。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就是公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获得大幅提升,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桎梏,实现城乡公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新乡贤”以对家乡的感情为纽带,利用熟人社会的集聚效应,发挥自身组织能力强、活动范围广、联系人口多的“粘合剂”优势,吸引本地的、外地的、在乡的、不在乡的能人乡贤,回村回乡做公益慈善,整治村容村貌、通村道路建设、水电网改造、乡村文化广场修建等公共基础设施,发展行医办学、养老助残、扶贫济困的公益事业,实行农村“厕所”“自来水”和“垃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提升乡村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挖掘“新乡贤”的潜力,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热情,吸引壮大“新乡贤”队伍,就需要为他们参与乡村振兴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工作环境,拓展他们发挥余热的舞台。

  提供舒适生活环境。“新乡贤”中很多人是退休干部、退休教师、退休医生、退休技术人员、退役军人等,他们在外辛辛苦苦为国家为人民工作了几十年,现在退休退役后回乡参与乡村振兴。国家鼓励他们回乡定居,老有所为,发挥余热,所在地方政府就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对符合条件的设计师、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企业家等“新乡贤”的子女、配偶、父母等近亲属,在入托入学、就业就医、养老入院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心情舒畅地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施展他们的聪明才。

上一篇:【海峡姐妹】黄菲:乡村职业教育追梦人 下一篇:国家开放大学春季招生开始了!大专本科免试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