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现代汽车集团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今年一季度其销售额为66.87万亿韩元,营业利润为6.98万亿韩元,营业利润首次超越大众集团,成为仅次于丰田的全球第二大盈利汽车制造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多家跨国车企一季度业绩发现,日系品牌增长为主基调,其中,丰田汽车的盈利水平仍位居全球第一;美系品牌业绩分化,而德系品牌一季度营收利润均降。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绩是现状的体现,跨国车企拥有高基数和比较大的用户群体,但目前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所以各个指标都会有一些变化。他进一步表示,德系品牌也受中国市场电动化的冲击。5月16日,记者走访环京地区多家合资品牌4S店发现,多个合资品牌包括纯电动汽车、燃油车在内的多款车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价。
今年一季度,丰田汽车营收同比增长14%至11.07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为1.11万亿日元,同比增长77%。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颜景辉表示虽然丰田汽车纯电动占比低,但其混动车型销量较好,市场占有率相对稳定。
今年一季度本田汽车经营利润同比增长近6倍至3055.9亿日元;除了混动车型贡献业绩外,本田汽车在美国市场销量的增长抵消了其在中国市场销量的下滑。日产汽车今年一季度净收入和经营利润也均实现增长。
美系品牌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今年一季度业绩表现分化。今年一季度通用汽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430.14亿美元和29.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25%。福特汽车一季度净利同比下跌约24%至13.3亿美元,今年一季度福特电动车部门亏损约13亿美元;日前福特汽车被爆已削减电池订单以减轻电动汽车业务亏损。
相对而言,今年一季度德系品牌整体开局不利,大众汽车集团、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集团的营收和利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大众汽车集团一季度的营收和营业利润分别为755亿欧元和46亿欧元,同比分别下降1%和20%;其解释称主要是受到全球销量下降以及成本上升影响。实际上,一季度大众汽车集团的高端品牌利润下跌幅度较大,奥迪集团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降74.3%,以保时捷为首的运动豪华品牌营业利润同比下降30%。
今年一季度宝马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的业绩也都出现下滑。一季度宝马集团息税前利润为40.54亿欧元,同比减少24.6%;梅赛德斯-奔驰一季度息税前利润为38.63亿欧元,同比下降29.8%
颜景辉分析称,德系品牌一季度业绩下跌与自身的产品力和产品结构问题等多种原因有关;此外,中国汽车市场电动化也对其产生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合资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也受到影响。
任万付也有相同观点,德系品牌业绩下跌是受到国内电动化、智能化的冲击,德系品牌的市场份额进一步被蚕食;此外,德系品牌在消费者心里的形象相对固化,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品牌需要向智能化等方面转变,其虽然有电动化转型的动作,但整体来讲还相对保守。
任万付分析称,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被中国汽车品牌进一步蚕食。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战仍在持续,合资品牌也参与其中,通过不同形式降价促销。5月1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走访环京地区多家合资品牌4S店发现多个合资品牌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价。
“揽境限时优惠6万元,宝来优惠3.6万元;ID.6 CROZZ和ID.4 CROZZ的优惠超过6万元。”环京地区某一汽-大众4S店的销售人员表示,其他车型的优惠力度在3.5万元-6万元不等,如果是分期或置换,还能进一步优惠或享置换补贴。
环京地区某上汽大众4S店销售人员表示,目前店里车型现金优惠额度在1.8万元-7.1万元不等。“ID.6 X目前优惠7.1万元,置换可享6000元的置换补贴,分期也有0利息政策。”该销售人员表示,“现在卖车很难,各家的价格优惠力度都很大。我们除了持续性的促销活动外,也在线上直播吸引消费者进店咨询试驾;现在的市场情况我们只能多尝试不同方法来保证成交量。”
此外,记者走访发现豪华品牌的优惠力度相对更大。“目前奥迪A3优惠超8万元,如果购车还可以进一步谈价。”环京地区某奥迪4S店的销售人员表示。此外,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奥迪A6L的优惠力度超过14万元;宝马i3和宝马iX3的现金优惠都超过14万元;雷克萨斯的车型优惠也达数万元。环京地区某宝马4S店的销售人员表示,“店里的促销力度按照不同的时间节点去调整,现阶段还有长、0利息、置换补贴等政策。”
而在合资品牌加大促销力度背后是对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渴望。以丰田和本田为例 ,今年4月丰田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滑27.3%,连续3个月低于上年同月;本田4月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同比下滑22.18%。
颜景辉认为,中国汽车品牌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具有优势,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是比较严峻的,其需要弥补其在智能化、电动化等方面的短板。任万付进一步补充称,在传统燃油车赛道具有优势的跨国车企在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后,更多的是需要向中国汽车品牌学习,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针对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做出产品调整。
“如何加快和推进智能化、电动化转型,这或将是跨国车企未来能否在中国市场存活且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任万付说道。
上一篇:同比增长696% 河南省电动汽车走俏海外市场 下一篇: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蛋糕很大“中国汽车走出去到了新阶